天津通--天津生活資訊門戶-關注天津 要嘛有嘛----北方網
名稱: 分類: 區域:
商家17632個/打折商家876個
   商家分類   打折商戶     會員專區    資訊    美食    花嫁    休閑     專題    論壇
   會員卡    新手上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天津通 > 專題 > 天津相聲茶館 正文

相聲起源


http://tjtong.enorth.com.cn  2007-09-03 08:54
 

  所謂相聲,最初就是摹仿各種聲音,如摹仿人聲、鳥聲、獸聲、風聲、水聲及其他宇宙間各種聲音等。我認為戰國時孟嘗君的門客學雞叫以解其危,就是相聲的先行者。厥後歷代相傳,能者輩出,漸形成一種藝術。比及蒲松齡先生《聊齋志異》上《口技》一文中所寫的表演者,已具有相聲之雛形。再後表演者大部摹仿人聲,又在其中摻上故事,於是相聲藝術,乃告成功。現在舞臺上的相聲藝種,有單口、雙口之分;後者較易,前者較難。

  相聲藝術,北京盛行較早,最初是設一步帳,一人坐於帳內,學獸叫、鳥叫以及各種單獨的聲音,聽眾在帳外圍聽。後來把它綜合起來,摻進一個故事,成為較有系統的聲音。這叫做『暗相聲』。像當時一般流行的《醉鬼還家》、《五子鬧學》等,就是最顯著的例子。《醉鬼還家》段子表演情況如下:忽聽見帳內好像有一人在走動,接著打門聲、開門聲、小兒哭聲、夫妻吵架聲、摔碗聲、鼾睡聲,依次而至。聽眾捧腹大笑。再後,把帳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長桌,一人立於桌後,學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業的叫賣聲。這就叫做『明相聲』。

  據我所知,咸豐年間,北京有一朱紹文先生(別號『窮不怕』),是最早說相聲的人。他八十多歲時,我纔十來歲,猶及得見。他原來是學京戲的,唱小花臉。後來因為照清朝規矩,不是天天能唱戲的,如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後、太後之忌日),都必須停止動響器,當然更不能唱了。這些日子總算起來,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戲園就得一律停演。若趕上所謂『國孝』(即皇帝、皇後、太後死了),便要規定二十七個月不准唱戲。我本人趕上過光緒、西太後的國孝,雖說是縮減了,但還須百日不准動響器。百日後,不准化裝唱戲,馬鞭子只許用青、藍、白三色,不准用紅的。這麼一來唱戲的就失業了。朱先生想出一個辦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觀眾。等到大家聚攏之後,他就在甬路旁邊,手拿竹板(不禁止)兩塊作響器,唱幾段小花臉數板,再說幾段小故事,要錢。他還研究好了幾個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鳥名』、『百獸名』、『百蟲名』、『青菜名』、『京戲名』等。另外,又自己編了五訴功——『胡不剌訴功』、『堆子兵訴功』、『棒子面訴功』、『夏布褂訴功』、『廚子訴功』;兩本小書——《千字文》、《百家姓》等。這樣他就繪聲繪影地說起來了,很受群眾歡迎。以後他又把京戲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鍋》等戲的內容,改編成小故事,在街頭演唱,生意更加好了。於是每遇見辰、齋等日,他就以相聲補缺,到咸豐國孝時,即正式以說相聲為生了。國孝後,戲班再邀他去唱戲,均行謝絕。以後又帶徒弟,即創出了這一行。

編輯 韓聰 稿源 北方網
[進入天津通論壇]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聯系我們] 熱線電話:23601772 加盟打折商家:23601772 在線客服QQ:1121728882 信箱:tjtong@staff.enorth.cn
copyright (C) 2000-2013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