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抑郁風險年輕化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今晚報 張譯丹 編輯:曹琦 2023-03-22 08:46:00

內容提要:不久前,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陳祉妍教授率團隊撰寫完成的 『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2021?2022)》(下文簡稱 『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我國成年人抑郁風險檢出率為10.6%。
制圖 雷蕾

  不久前,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國民心理健康評估發展中心陳祉妍教授率團隊撰寫完成的 “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2021?2022)》(下文簡稱 “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我國成年人抑郁風險檢出率為10.6%。

  不同於經過專業醫師診斷的“抑郁癥”,抑郁風險指的是使用標准的心理測驗測出受訪者在抑郁量表上的得分,其分數在某種程度上代表存在抑郁癥的可能性。據了解,本次調查所使用的包括《中國心理健康量表(簡版)》《流調中心抑郁量表(簡版)》《廣泛性焦慮障礙量表》等核心監測工具,總樣本超過19萬份,綜合分析呈現了當前我國較廣大人群的心理健康基本特征,探討了我國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現狀、發展趨勢及影響因素。本期“今晚調查”聚焦報告中關於青年成為抑郁高風險群體的議題,並邀請心理學專家解析青年群體抑郁風險發展趨勢,提供關注與支持青年群體規避和抵抗抑郁風險的建議。

  抑郁風險衝擊青年群體

  2020年,小?來津求學。由於家庭原因,他早早和父母分開,不僅能照顧自己的生活,還能很好地完成個人的學業。大一上學期,他擔任了班乾部和社團負責人,只是課業負擔重、業餘活動多,讓他開始感到力不從心。大一下學期,身體給他發出了強烈的信號。他遇到了從未有過的失眠、頭痛、持續的疲勞感和注意力難以集中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不斷發作、疊加,嚴重乾擾了他的正常生活。

  小?意識到,自己可能出現了抑郁問題,就預約了學校負責心理健康的老師面談。老師告訴他,你的癥狀比較明顯,應該先去醫院精神科門診診斷,可以考慮一邊吃藥、一邊進行心理諮詢。他不需要找父母商量,自己做主就醫、吃藥、定期諮詢。堅持了一個多學期的時間後,他感覺身體的癥狀基本消失了,學業成績雖然沒有迅速提昇,但是完成日常學業已不像過去那麼吃力了。

  “抑郁海嘯”下 寰宇共炎涼

  今年年初,世界衛生組織總乾事在世界經濟論壇致辭中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委托進行的研究表明,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間,抑郁癥和焦慮癥增加了25%以上。

  在美國,僅2020年一年內,就有近十分之一的美國人、近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和年輕人報告說經歷過抑郁癥;在18歲至25歲的青年群體中抑郁癥更為常見,發病率略高於17%。

  法國公共衛生部門針對數萬人的抽樣調查顯示,與2017年相比,法國人抑郁癥發作的數量在新冠疫情期間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激增,18歲至24歲的年輕人抑郁癥發作的情況同比幾乎翻了一番。

  在發達國家,抑郁風險已成為公共衛生問題,而年輕人遭受抑郁問題困擾的程度正在不斷加深、范圍也在快速擴大。被學界稱為“抑郁海嘯”的公共衛生危機席卷而來,全球青年似乎正在成為最先承受衝擊的“天選之子”。

  青年成抑郁高風險群體

  此次“心理健康藍皮書”調查數據顯示,超過80%的成年人自評心理健康狀況良好,成年人抑郁風險檢出率為10.6%,焦慮風險檢出率為15.8%,抑郁和焦慮水平的影響因素高度相似。

  在成年人群中,青年為抑郁高風險群體,18歲至24歲年齡組的抑郁風險檢出率達24.1%,顯著高於其他年齡組;25歲至34歲年齡組的抑郁風險檢出率為12.3%,也顯著高於35歲及以上各年齡組。焦慮風險檢出率的年齡差異呈現類似趨勢。總體來看,隨著年齡的增長,受訪者所承受的抑郁風險也在降低;而18歲至24歲和25歲至34歲的年齡階段,則是抑郁風險最大的時期,或與繁重的學業及初入社會所承受的職業發展壓力存在較大的關系。

  大學生活其實並不輕松

  南開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陳予老師從事學生心理諮詢工作已有十餘年了。這些年間,無論是大學生心理狀況還是大學生對待心理疾病的態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陳老師表示:“和過去相比,近年來的學生諮詢量正在增加。學校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課起初還是選修課,從2021年開始已成為必修課。學生們通過這門必修課學習到了心理健康知識,知道學校有專業機構,遇到問題就會積極諮詢。我們也有24小時的心理熱線,專門提供給危機個體,可以隨時撥打、及時求助。學生拿到電話後會感受到諮詢師對自己的關注,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慰。他們並不一定會撥打熱線,可一旦打過來往往是深夜,是遇到了生命中非常艱難的時刻,那我們就要給予對方快速和積極的回應,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支持。”

  每堂心理健康課都會展開問卷調查,本學期的問卷覆蓋了24個班、4000多名學生。在滿分為5分的情況下,調查問卷中每道題的平均得分都在4分以上,說明學生對於心理健康課的接受度和滿意度均較高。

  學歷越高 心理壓力越大

  報告顯示,約21.48%的大學生可能存在抑郁風險;45.28%的大學生可能存在焦慮風險。其中,不同性別、學校、戶口和學段大學生之間的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差異。相關分析發現,一方面,男生的抑郁風險略高於女生,而女生的焦慮風險略高於男生;另一方面,城鎮戶口的大學生抑郁和焦慮風險均顯著高於農村戶口的大學生,重點院校的大學生抑郁和焦慮風險也比非重點院校的大學生更高;本科生的抑郁和焦慮風險顯著高於專科生。重點院校、本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應引起重視。各大高校應當針對大學生制定相應的心理健康跟蹤和服務措施,健全從學校、院系到班級、宿捨和個人的心理健康預警網絡,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危機應對能力。

  針對大學生心理壓力源的調查顯示,大學生最主要的壓力來源為“學業負擔重”“想念家人”和“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而進一步的深入調查則發現,較高的壓力是抑郁和焦慮的風險因素。報告指出,大學生較高的無聊得分與更高的抑郁和焦慮風險有關。在大學期間,應該鼓勵學生合理利用時間,積極參與各類活動,豐富課餘生活。

  考研易焦慮 戀愛能解壓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存在於很多方面,其中比較明顯、也是大學生群體關注度較高的兩個因素,分別是考研和戀愛。

  很多大學生把考研視為“上岸”的重要途徑,即通過考研可以抵達一個較為穩定、可靠的未來。在本次調查中,50.44%的大學生受訪者有考研計劃,而這部分學生的焦慮風險顯著高於其他學生。

  進入浪漫關系是成人早期的重要任務之一。根據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大學生正處於親密對孤獨的衝突階段。戀愛中的大學生抑郁得分相對較低,焦慮得分也較低,單身且有“脫單”願望的大學生抑郁和焦慮得分明顯更高;在無聊感方面,戀愛中的大學生無聊感得分最低。由此可見,健康、良好的戀愛關系或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劑良藥。

  現階段,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我們對青少年的情感發育、戀愛心理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空白;高校應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立相關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

  職場新人如何對抗抑郁

  工作穩定 降低抑郁風險

  調查數據顯示,隨著月收入的增加,抑郁風險檢出率呈曲線變化。月收入2000元以下組的抑郁風險檢出率最高,顯著高於其他月收入組。不同職業對成年人的抑郁風險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其中公司職員和公務員群體相對抑郁風險較高。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在衡量工作選項時,也應充分考慮到自己的抗壓能力和工作中的抑郁風險。

  抑郁風險檢出率最高的是無業和失業人群,高達31.0%,遠遠高於其他職業群體的抑郁風險檢出率;當前雖有工作崗位但基本沒從事工作的人群,抑郁風險檢出率次高,與無工作崗位、失業或待業人群非常接近。抑郁風險檢出率最低的群體是每天工作時間非常相似的這組人群,也就是說,他們的工作狀態是較為穩定的。相比之下,工作時間變動,無論是更少或更多的工作時間都會顯著增加抑郁的風險。

  外界支持 帶來積極影響

  在各類不同婚戀狀態群體中,未婚且無對象群體的抑郁風險最高,抑郁風險檢出率(23.6%)遠高於已婚群體(5.7%)。報告分析指出,雖然年齡因素的影響不容小覷,但數據證明擁有親密關系的支持能對心理健康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從這一角度來說,促進青年人擁有穩定和諧的婚戀關系、促進婚姻家庭和諧,對維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具有重要的作用。

  來自家庭之外和家庭之內的支持都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在家庭以外,朋友的支持是幫助受訪者感受快樂、收獲價值的重要來源。調查分析發現,抑郁風險檢出率隨著朋友支持的增多而遞減。當缺乏朋友支持的時候,抑郁風險檢出率(32.3%)遠高於平均水平(10.6%)。

  青年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陳祉妍教授在接受本版記者采訪時介紹說:將本次調查結果與10年前的權威調查數據相比,我們發現年輕人一般在到達某個年齡階段後,心理健康也會達到相對比較穩定的水平。不過,在10年前,這個年齡段大概在35歲左右,而現在卻延遲到了40歲左右。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生活“不確定性”的影響不容忽視。而青年群體之所以成為抑郁風險較高的群體,也正是因為對自身和未來的“不確定性”。

  陳祉妍指出:青年要規避並抵御抑郁風險,就要獲得一定的支持,擺脫不確定性因素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首先,青年群體面臨著學業和職業發展方面的壓力,‘不知道什麼工作適合自己’的問題在大學生和研究生群體中普遍存在,學校和家庭應鼓勵學生多攝入職業方面的信息,廣泛地探索和實踐,越早對職業產生興趣,就越能在選擇人生方向時不感到迷茫;同時,我們也希望在青年進入新的職業環境時,能夠獲得一段適應期,獲得關鍵的幫助、引導與支持。其次,親密關系的衝突和破裂,會帶來較大的抑郁風險,而當下不少青年甚至有‘不敢戀愛’的畏難情緒,這不僅需要學校開設戀愛課程、婦聯等政府組織和公益機構給青年搭建婚戀平臺,更需要全社會倡導新型的健康婚戀觀,尤其應該抵制自媒體一些陳腐的、功利性婚戀觀的錯誤宣傳。最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會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希望青年人在高度依賴網絡之餘,能夠積極調整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更多地與朋友會面、交往,獲得更為充實的人際支持。”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