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張愛玲與電影再續不了情已是十年後。1956年,她加盟香港『電懋』公司。『電懋』編導大都來自上海,家世背景具有中產階級及知識分子的特點,承襲早期上海的商業電影傳統,以通俗家庭劇反映社會問題,尤其擅長塑造女性角色,這與張愛玲的個性一拍即合。張愛玲先後編寫了十個劇本:《情場如戰場》(1956)、《人財兩得》(1956)、《桃花運》(1956)、《六月新娘》(1960)、《溫柔鄉》(1960)、《南北一家親》(1962)、《小兒女》(1963)《南北喜相逢》(1964)、《一曲難忘》和《魂歸離恨天》(未拍攝),由此成為海外華語電影界大受歡迎的編劇。
《南北一家親》是其中最值得重視的一部。影片是王天林自《南北和》一炮而紅後導演的『南北』喜劇系列的一部。梁醒波扮演的南方人和劉恩甲扮演的北方人毗鄰而居,兩家都做西裝生意,影片細致地描寫了他們從生意到日常生活一系列令人捧腹的競爭較量,笑料百出。最後,由於下一代的戀愛,化冤家為親家。通過描寫香港的南、北人群在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上的矛盾,力圖以喜劇的方式化解衝突,表現出編導覺醒的香港意識,以及將中國內地文化與香港文化相互融合的創作企圖。
張愛玲後半生再沒有涉足電影。但是,她的小說卻自80年代後成為影視改編的熱點。不過,許多導演雖然喜歡張愛玲的小說,卻很難超越張愛玲文字的魅力。即便如此,改編張愛玲作品依舊令許多導演魂牽夢縈。
先是1983年,香港女導演許鞍華改編了張愛玲的成名作《傾城之戀》,1988年,臺灣導演但漢章又將《金鎖記》改編成《怨女》,1994年,關錦鵬把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搬上了銀幕,1997年,許鞍華改編了張愛玲的小說《半生緣》,1998年,侯孝賢又將張愛玲改寫自清末韓邦慶的小說《海上花列傳》拍成電影,用侯氏風格化的長鏡頭還原原著的風貌。
《傾城之戀》的故事主要發生在香港的淺水灣。講的是兩個浮世男女白流蘇和范柳原各懷心思,玩弄愛情的心理游戲,直到城池陷落,纔在患難中坦誠相見結成夫妻。許鞍華雖然忠於張愛玲原著,出色地營造了戰亂年代的氛圍,甚至照搬小說的大段對白,遺憾的是,局限於情節的平鋪直敘,未能拍出原著的感性。
許鞍華再次拍攝張愛玲是1997年的《半生緣》。影片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十八春》,寫的是一對有緣無分的戀人在動亂年代的悲歡離合。許鞍華汲取了上次改編的教訓,不僅成功地活現了張愛玲原著中的場景,而且注重描繪人物細微的心理,拍出了懷舊的情調和人生的蒼涼。引起爭議的是,影片刪掉了原著後半部的大段情節:女主角遭姐夫強奸後產下一子,又忍辱嫁給了她最憎恨的姐夫。原著中,張愛玲以冷峻的筆調寫出了人性的深度。也許,許鞍華是從女性主義立場出發,維護著女主角女性的尊嚴,她的溫情無疑削弱了原著對人性剖析的深度和劇情的巨大震撼力。
90年代另一個用影像和聲音挑戰張愛玲文字的是關錦鵬,關錦鵬是許鞍華的弟子,也是『張迷』。1994年,關錦鵬經過四年的醞釀籌備,把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搬上了銀幕,影片講述了一個充滿罪孽和無奈的情欲故事,彌漫著人的內心世界與現實的矛盾。鏡頭在杜可風的執掌下,通過流動的色彩和取景,不僅成功地營造出舊上海紙醉金迷的氛圍,而且表現一種被壓抑的衝動。影片的獨特之處是各個段落之間鑲嵌上中英文字幕卡,截取張愛玲原著的精彩文字和對白,把她的文字魅力涂抹到膠片上。
張愛玲的影視改編熱一直蔓延到今天。今年,著名導演李安正在緊鑼密鼓地將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色,戒》搬上銀幕。《色,戒》在張的短篇小說中是最合適改編成電影的。由擅長拍家庭倫理劇的李安來詮釋張愛玲,令人期待。
二十年來,張愛玲幾度成為影視改編的熱點,其原因除了文學魅力外,還在於張愛玲小說具有電影化的特征。她少女時代便是個超級影迷,步入文壇後,視電影與文學為一體,她的文學創作綜合了電影藝術的技巧。張愛玲的小說情節曲折,故事性強,人物對白簡練、鮮活,富於個性,環境描寫色彩豐富,細致可見。閱讀張愛玲的小說,常會有一種強烈的電影感撲面而來。(文/ 金曉非)